据央视新闻,以色列国防军当地时间16日宣布,15日在加沙地带北部杰巴利耶发生一起严重误伤事件,造成5名以军士兵死亡,另有7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这些士兵均在伞兵旅第202营服役。
图片来源:新华社发(伊兰·阿萨亚格摄/基尼图片社)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初步调查,在杰巴利耶营地与伞兵一起行动的一辆坦克在15日19时左右向士兵聚集的建筑物发射了两枚炮弹。坦克部队从建筑物的一扇窗户发现了枪管,并认为是敌方的武器,因此发射了两枚炮弹,该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已经不是以军第一次开火误伤友军。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5月2日报道,一项内部调查发现,以色列国防军一辆坦克向加沙一座建筑物发射炮弹,造成两名自己人死亡,另有两人受伤。当时以色列国防军预备役人员正在那里隐蔽
《以色列时报》4月30日援引以色列国防军的一份调查报告称,4月28日有士兵在所谓的友军误伤事件中丧生。
今年1月,据新华社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初步调查显示,6名以军士兵1月8日在加沙地带一次爆炸中身亡,原因是以军坦克炮击意外引爆用于摧毁地道的炸药以军首席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说,初步调查发现,一辆在附近警戒的以军坦克发现一个可疑目标并开火,一枚炮弹击中一根电线杆,电线杆倒下,引燃了装在一辆以军卡车上的炸药。
爆炸发生时,一队以军工程兵还在地道里。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爆炸还导致8名以军士兵受伤,其中数人重伤。
《以色列时报》援引以色列国防军的估计指出,自去年10月行动开始以来,已有263名以军士兵死亡,其中至少有43人死于“友军误伤”和各种事故。报道列举了沟通不畅、人员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
除了误击自己的士兵,以军还出现过误杀人质的事件。

据央视新闻援引以色列多家媒体报道,去年12月16日,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哈勒维发表讲话称,以色列国防军对3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被误杀负全部责任。哈勒维说,“这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违反了以军交战规则。
以色列军方去年12月15日晚发表声明称,以军当天在加沙地带北部的战斗中误杀3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3名死者身份已经确认。以色列军方官员16日表示,当时以军发现3人从几十米远的一栋建筑物里走出来,没有穿上衣、手持白旗,并用希伯来语求救。以军士兵误认为对方是武装人员,于是开了枪,两名被扣押人员当场死亡,另一名受伤的被扣押人员躲回建筑物里,并用希伯来语继续呼救。以军指挥官立即发出停火命令,但随后又将其击毙。
除此之外,空袭、炮击误伤平民事件更是多次出现。

据巴勒斯坦官方通讯社“瓦法”报道,5月13日凌晨,以军轰炸了拉法一所房屋,导致多人受伤,部分伤势严重。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消息人士说,截至今年5月12日,本轮巴以冲突中,加沙地带死亡人数已超过3.5万人。
据半岛电视台13日报道,联合国表示,随着以色列扩大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的攻势,已有至少3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拉法。以军同时派遣军队返回加沙地带北部,有目击者称在贾巴利亚等地区见到以军坦克。
根据以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自上个“阵亡将士纪念日”以来,以色列有1600名士兵和平民死于战争或恐怖袭击。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4日消息,近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宰通地区进行了持续猛烈的空袭和炮击。宰通是加沙城周边最大地区之一,也是加沙北部历史最悠久、最为繁荣的商业区之一。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里曾经人口稠密,但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为躲避战火而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
以军在5月9日凌晨宣布对宰通地区发动地面进攻,以色列空军则对当地持续发动猛烈空袭,持续的空袭几乎让整个宰通地区成为废墟,沿着道路行走,两旁遍布着被炸毁的建筑和高高堆砌的瓦砾。当地民众伤亡惨重,不少人被埋在瓦砾之下,等待医疗和民防人员救援。运送伤者的救护车日夜奔波在开往宰通地区的路上。幸存的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逃离战火,不少人逃到阿赫利阿拉伯医院附近避难。但即便在这里,仍能看到因以军空袭冒起的浓烟,听到传来的枪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该国“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上发表讲话,表示目前以军对加沙地带开展的军事行动还在继续,以色列将实现其目标,其中首要任务是以方遭扣押人员获释。
此外,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也表示,以军军事行动将持续,直至以色列遭扣押人员获释以及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军事力量被彻底瓦解。
当天,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在出席相关活动时遭到了部分民众的抗议和反对。
连日来,以军持续推进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在拉法的巴勒斯坦人离开拉法。大量巴勒斯坦民众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由于此前多次的逃难花光了积蓄,一些流离失所者无法离开拉法。然而,拉法的大部分商户已经关门,街上也变得空空荡荡,他们无法获得食物等生活必需物资。他们直言,拉法现在就像是一座空城,而他们也不过是在等待死亡的到来。
编辑|孙志成 杜恒峰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
感谢关注每日经济新闻,每天都有精彩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