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7月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并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第一延续政府工作报告总基调,重在落实。“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
第二财政政策二三季度提速,二季度,增发国债形成实物工作量、专项债加快发行,下半年超长期国债接续形成增量。“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第三,货币政策稳健为主,结构性工具协同财政政策发力,降准降息仍有空间。“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
第四,扩大内需,“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第五,房地产政策基调积极、力度加大,保交房、消化存量、松绑楼市、发展新模式。“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调控要缓,救市要急,全面取消限购,持续大幅降息,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
第六,资本市场严监管、防风险、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第七,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第八,7月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未来改革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水平;科技体制改革、财税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保护民营企业家精神、鼓励生育等。
中国经济潜力大,只要采取实质有力措施,前景光明。
1  总基调:稳增长,重落实
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的看法,“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未来经济工作重在持续发力和落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
“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此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一季度GDP实际同比5.3%,在去年同期4.5%的基础上超预期增长,也高于去年四季度的5.2%,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拉动。
但总需求不足,价格疲软,GDP名义同比4.2%,低于实际增速,GDP平减指数同比为-1.3%,导致微观主体感知偏弱。
地产销售疲软,一季度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19.4%;消费倾向偏弱,青年失业率仍较高,3月16-24岁(不含在校生)、25-29岁(不含在校生)失业率分别为15.3%和7.2%;市场以价换量,企业利润低位,一季度工企利润同比4.3%。出口回暖,但外需不稳、能否持续有待观察。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长期来看,中国需要继续改革开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避免房地产“硬着陆”,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保护民营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进步和鼓励生育等。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2  财政政策二三季度提速
政治局会议强调,“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
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总量上财政适度加力。今年广义财政支出规模为“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特别国债+PSL”。
一季度,财政支出进度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累计同比-2.3%,财政支出累计同比2.9%。
节奏上,一季度进度偏慢,预计后续将加速。
一季度,去年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下达,专项债发行偏慢,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30%左右。一季度专项债进度仅为全年的16.3%,而2022年、2023年为32.1%和33.4%;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共7000亿元,截至4月17日,已下达超过2000亿元。
后续财政支出将提速:一是据发改委,“推动所有增发国债项目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二是,二三季度专项债有望加速,地方专项债方面,发改委已完成初步项目筛选,目前已推送给财政部;三是,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或逐步投入,形成增量;超长期特别国债目前已研究起草方案。
防风险上,化债持续推进,控制新增债务与再融资债化存量并行,推动城投转型。2024年3月,政策强调,“加快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
中长期,财税改革是必然选择,要推动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和股权财政转型。
3  货币政策稳健为主,有降准降息空间
政治局会议强调,“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大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短期受汇率掣肘。积极宽松基调不变进一步大幅宽松的触发条件是全年5%的增长目标的实现、全球流动性的宽松。
当前宽信用传导不畅,资金活化程度低3月M1同比增速1.1%,较上月回落0.1%,实体经济活力不振。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要避免资金空转,相关部门将完善考核机制。
4月23日,央行回应买卖国债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央行购债配合财政发力,直达实体,丰富货币投放方式,是当前宽信用的关键。
货币政策兼顾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注重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以及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箱有:降准降息、MLF续作、加大公开逆回购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降存款利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用于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基建、三大工程,化债。长期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4  扩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投资端拉动经济一直是我国扩内需的重点,以往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当前抓手是基建、设备更新和新质生产力。一季度,广义基建、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累计增长8.8%、9.9%和11.4%,快于固投整体。
增发国债、专项债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撑基建投资稳增长,注重有效投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专项债券优化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将“独立新型储能”更多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领域纳入投向领域,“保障性住房”等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预计将拉动民间投资和提振工业经济发展,需配合总量刺激政策以及产能扩张背景。4月9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设备工器具购置累计同比增长17.6%,较2023年全年增长11.0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是增强经济动能的根本。新质生产力覆盖三个方向:1)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2)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一季度,电气机械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3.9%和14.3%。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可部分刺激消费,4月12日,商务部等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聚焦汽车、家电和家装三方面。但消费修复放缓,居民消费倾向仍然较低;长期消费的真正恢复在于失业降低和收入的增加。3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为6.2%,低于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2.1个百分点。
5  房地产加力,保交房、消化存量、松绑楼市、发展新模式
政治局会议强调,“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3月22日,国常会提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改革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一二线城市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近期各地加码稳地产,松绑楼市逐渐成为共识。太原、合肥、厦门、苏州、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已经全面放开限购;截至目前,海南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杭州(新房)、西安等核心区仍维持限购政策。此外,多城采取取消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发放购房补贴、户籍政策放松等。
全面放开限购政策将会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根本还是依靠居民信心、就业和收入的改善。南京在2023年9月全面放松限购,10月新房、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分别+8.0%、+28.9%,厦门在2023年11月全面放松限购,12月新房成交面积环比+33.5%。4月,30大中城市新房销售面积同比-41.6%,环比-9.4%。
调控要缓,救市要急,全面取消限购,持续大幅降息,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江苏、郑州等试点收购存量房转成租赁房,类似住房银行;参考国际经验,组建大型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一举多得,稳楼市、救优质房企、防止烂尾、惠民生。
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6  资本市场严监管、防风险、高质量发展
政治局会议强调,“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根本上是把股市从融资市变为投资市,让投资者在长期能赚到钱,让股市回归到公平公正法治的轨道上来。把股市从融资市变为投资市,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月12日,国务院第三次发布新“国九条”,意在严监管、防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弥补制度短板,核心在于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之前两次分别于2004年、2014年发布,每次“国九条”的发布都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时刻。
新“国九条”有九大亮点:一是明确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导向,二是发行制度迭代升级,三是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四是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五是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六是加强交易监管,七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八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九是加快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7  支持民营企业出海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当前,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出口等方面逐步修复。民间投资在2月由-0.4%转为0.4%,3月为0.5%;1-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出口累计同比为19.2%,快于整体出口9.0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为5.4%,较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出海意义重大:一则企业出海寻找需求增量;二可充分利用国内成本和制造业优势;三是逆全球化背景下,规避贸易壁垒。2021年-2023年,中国在墨西哥的汽车销量由3万辆增加到13.4万辆,市场份额由3%提升到10%。
2023年以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政策频出,从融资支持、优化营商环境、舆论环境、鼓励创新、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帮助恢复市场活力和增长动能。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后续有望落地;2023年9月4日,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
添加助理领取专属研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