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融资40亿。
作者 I 陈晓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湖南崛起一个超级独角兽。
投资界获悉一笔最新融资——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时代半导体”)近日宣布增资引入26位战略投资者及员工持股平台,金额为人民币 43.278亿元。
据悉,参与本轮的意向投资者超过100家,竞争激烈,最终入局的包括了国家级基金、地方国资、半导体专业基金及券商系基金等阵容。根据增资比例计算,时代半导体估值超200亿,堪称湖南年度最大独角兽。
而透过这只独角兽,一座湖南小城浮出水面——株洲。
湖南一个独角兽诞生
融资超40亿
官网显示,中车时代半导体总部位于湖南株洲,是国际少数同时掌握大功率晶闸管、IGCT、IGBT及SiC器件及其组件技术的IDM(集成设计制造)模式企业代表,拥有芯片—模块—装置—系统完整产业链。
此次融资细节流出。据《证券日报》报道,本次中车时代半导体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经过了近两年的精心策划和实施,参与本轮的意向投资者超过100家。时代半导体从中筛选出了战略投资者共26家,阵容颇为豪华——
株洲国投创投、宜兴金发、大基金二期、合肥产投、国家电投、中信证券、兖矿集团、国华投资开发、迪策创投、仁发新能基金、海通开元、中信投资、橙叶投资、中芯聚源投资、恒旭资本等等
整体来看,新引入的股东既有多家地方国企及产业资金,也有多家央企系基金/公司,还有半导体领域专业基金及券商系资金。其中,国资背景的股东占了大数。

每一个明星项目,大多和当地产业扶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新晋最大股东也是中车时代半导体总部所在地的株洲国投创投,出资6.2亿,成为中车时代半导体的第三大股东。
资料显示,株洲市国投创投成立于2015年,由市国投集团出资,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创投机构,是株洲市代表性的国资平台之一。截至2022年12月,株洲市国投创投设立并管理基金17支,规模近百亿元。梳理投资企业中,汇宇制药、概伦电子、英集芯已成功登陆科创板,紫建电子已成功登陆创业板。
另外,宜兴科产动能时代出资4亿元,成为中车时代半导体的第四大股东。而中车时代半导体与宜兴的渊源在于,2022年9月,中车时代半导体的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正式落地宜兴,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预计今年将投入生产。
除了国资平台,本次增资时代半导体还引入了半导体领域的专业基金以谋求更多产业端和业务端的互补。悄然间,株洲崛起一个超级半导体独角兽。
背后崛起往事
背后隐藏着一段久远历史。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湖南株洲成立,从零起步开始了电力机车电气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工作,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就从这里驶出。
而现代电力机车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便是牵引电传动系统,这离不开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在当时,对于IGBT芯片及模块设计、制造技术,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每年都需要花费数亿元从国外采购IGBT产品。
于是,中车株洲所打响了一场“IGBT项目攻坚战”。2005年,中车株洲所子公司中车时代电气成立。中车时代电气走的是技术引进与合作的道路,2008年成功收购英国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75%的股权,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首个海外并购项目。
多年后,中车时代电气在株洲建成国内第一条8英寸的IGBT芯片生产基地并交付使用。从此国产IGBT芯片支持的电压范围达到650V~6500V全覆盖,这也打破了国内一直面临的IGBT芯片“卡脖子”问题。
与此同时,时代电气在应用于轨道交通以及电网高压IGBT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2017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2019年1月,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已成为国际少数同时掌握大功率晶闸管、IGCT、IGBT及SiC器件及其组件技术的IDM(集成设计制造)模式企业。
官方资料显示,2023年时代半导体实现营业收入超36亿元,成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发展速度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公司产品在轨交、电网、风电领域市占率国内第一,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光伏、高端工控领域市占率国内前三。
现阶段,半导体产业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功率半导体器件已从传统的工业控制和4C领域迈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变频家电等诸多产业。据Yole数据预测,至2025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和模块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76亿美元和113亿美元。
中车时代半导体正在成为株洲乃至中国功率半导体的名片之一。
为何是株洲?
一个被低估的小城
透过中车时代半导体,我们看到湖南一座小城正冉冉崛起。
它便是湖南省的东大门——株洲,占地面积不大,人口也只有三百余万。但就是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三线小城,却占据湖南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半壁江山,实力远超名气。
2023年,株洲GDP总量为3667.9亿元,排名全省第五。不过,株洲的产业集群却比肩省会长沙——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4个产业集群上榜。其中株洲分占两席,分别是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
作为一座“火车上拉来的城市”,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在这里交汇,株洲在上世纪就享有“北郑州、南株洲”的美誉。
据悉,如今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近400家,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当地有个形象的说法:
“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20分钟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全球顶尖专家就可完成集结。”
作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也不容小觑。据了解,株洲构建了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和生产制造体系,聚集了中国航发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山河科技、南方宇航等一批企业,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基地、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目前,株洲生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轻型运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0%、75%。换言之,全国每10台中小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是“株洲造”
不止如此,作为国家“稀有金属材料基地”、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株洲拥有先进硬质材料生产企业240多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
近年来,株洲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吸引一波投资人出差打卡。小米在株洲投了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哈勃资本、毅达资本也先后注资位于株洲的湖南德智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株洲市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正成为株洲工业新的增长点。
母基金也赶来了。去年1月,总规模200亿的株洲市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母基金宣布成立,基金由株洲市人民政府牵头,湖南省财信金控集团、株洲市属国有企业作为主发起人设立,首期规模50亿元,将主要投资于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在增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寻找新兴产业的活力。
从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动力谷”,株洲再次证明一个朴素道理:产业兴,则城市兴。眼下中国正经历一场产业变迁,每个城市都不愿意输掉这一场攸关城市命运的战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